全新的股票配资 元丰改制之后太常寺是否恢复了其本身的乐礼职能?
(一)太常卿 全新的股票配资
在北宋早期,太常卿的职位逐渐变成了一个荣誉职务,没有实际的权力,直到官制改革才得到了实质性的定义。宋代的九寺包括光禄寺、太仆寺、大理寺、太常寺、鸿胪寺、少府寺、太府寺、宗正寺、卫尉寺等,太常卿是这九个中央政府机构中的重要官员之一。从官职品级来看,太常卿与宗正卿在九寺中居于最高的地位,都是正四品,职责虽轻却权力大,其他七卿为从四品。
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太常卿的重要性。然而与唐朝的太常卿相比,唐代太常卿是朝廷的正三品高官,而在宋代却降级为正四品,职位地位有了明显下滑。经过官制改革后,太常卿恢复了类似唐代的职能,成为太常寺的最高负责人,全面负责寺内事务,专职工作。
1、职位设置
太常卿职位自古以来便存在,北宋前期明确了品级和待遇,元丰五年开始执行新制度后,太常卿再次掌控太常寺事务。然而,太常卿一职并非一直设立。根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太常卿正四品,自元丰改官制后,虚而不除。”尽管史料称该职位有时为空缺,实际上仍然有担任此职的官员记载,说明“虚而不除”并不完全准确。虽然太常卿职位在某些时期空置,但并非完全取消,直到南宋建立时才重新设立。
展开剩余71%2、任职时间
宋代官员任期通常为三年,根据表格显示,大部分官员仅在太常卿一职上任职短暂,并快速转任其他职位。极少数官员能够完整地履行这一职务。这表明太常卿职位的流动性较大,很多官员因事务繁忙或身兼其他职务,因此在此岗位上并不长久。
3、官职地位
根据《宋史》卷四十二记载,吴昌裔曾因隐瞒事件被罢免原职,随后被任命为太常卿。吴昌裔原为监察御史,负责政务监察。然而,监察御史仅为从七品官职,吴昌裔因其失职被调任为正四品的太常卿,这种调动可能与官职之间的职能和关联性有关。监察御史具有较强的监督职能,而太常卿主要负责礼乐事务,因此这可能是一次官职升降的调动。
(二)太常少卿
《宋史》卷一百六十四记载,宋代太常寺设有太常少卿一职,负责协助太常卿管理太常寺事务。宋初的太常少卿在官品上为正四品上,属于阶官。元丰改制后,职位变更为从五品,并成为职事官。太常少卿和宗正少卿一样,是从五品官职,其余七寺的少卿则为正六品。恢复少卿职能后的第一位被任命的乐官是李常,《长编》记载了他从淮西提刑转任太常少卿的过程。
1、职位设置与任职人数
元丰改制后,太常少卿的职位稳定并正常任命,和太常卿一职相比,太常少卿的担任人数较多。据史料记载,元丰五年后共有230多人曾任太常少卿。相比之下,太常卿的职务则显得更为稀缺,因此可以推测,真正负责太常寺事务的可能是太常少卿。
2、任职情况
自元丰改制后,九寺中的少卿职位经常由其他寺的少卿来暂时管理本寺事务,特别是太常寺,少卿职位未曾中断,甚至在建炎初年曾经兼任宗正少卿。可以看出太常少卿一职的重要性,且常常由其他高级官员担任。
少卿经常会兼任其他职务,如工部侍郎或兵部侍郎等。《会要·职官》记载:“太常少卿余端礼兼太子侍读”;《至正昆山郡志》记载:“颜度鲁子,太常少卿兼权工部侍郎”。太常少卿的兼职情况与北宋前期其他寺的少卿相似。
3、任职条件
太常少卿的任职条件,虽然资料有限,但从记载中可推测,精通礼法和音乐是必备条件。《老学庵笔记》记载,王伯照因精通礼法被任命为太常少卿。这一选拔标准表明,只有具备相应的学识和才能,才能担任这一重要职务。
发布于: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