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炒股融资平台 一个上海有6000职业打假人 会不会影响正常的消费维权?
至此线上炒股融资平台,一道麻辣鲜香的四川水煮鱼便大功告成。不必远赴川菜馆,家中即可享受这一地道美味。在餐桌上,伴随着鱼香四溢,家人或朋友间的欢声笑语将更添滋味。其实,真正的烹饪不在于繁复的步骤,而在于用心和创意的结合。每一个家庭都能成为小小美食实验室,让我们在美食的世界里探索、发现、分享快乐。
近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与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基金会联合举办第二期“提振消费维护权益”大讲堂,披露了一组职业打假的数据:上海2023年职业索赔投诉量高达24.6万件,其中投诉超10件的有近8000人。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已牵头各区市场监管局甄别、汇总了近6000人的职业打假异常名录,并明晰了这些职业打假群体聚焦的商品(服务类别)和存在的市场监管领域违法行为。
职业打假早就不新鲜,其社会形象近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最初充满正义色彩、受鼓励的正当行为,逐渐演变为以打假牟利继而备受争议的灰色操作。职业打假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在很多司法案例中,职业打假者经常采取举报、复议、诉讼等方式向商家施压,寻求惩罚性赔偿以获利。现实中,职业打假往往针对的是一些正规商家,近年最典型的职业打假行为当属对“无证拍黄瓜”商家的索赔,媒体报道提到,有人在一年内以此为由向1372家餐饮店提出高额索赔。
甄别职业打假行为,显然有迹可循。为了避免误伤,具体哪种行为被定性为职业打假,需要一套严谨的策略。上海提供的数据显示,投诉超10件的有近8000人,而最终被纳入职业打假异常名录的为6000人。这说明有2000人可能是正常的消费投诉,至于是不是职业打假,显然不能单纯看投诉数量,有的人就是热衷于打假,甚至完全不求回报,监管部门不能忽视这个因素。
不过,光上海就有近6000人被纳入职业打假异常名录,还是挺让人惊讶。如此庞大的数据,一方面说明靠职业打假来牟利已很常见,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职业打假早就过了“单打独斗”的阶段,很多都是公司化作业,这意味着职业打假行为杀伤力更大,监管层面有必要予以重视。
上海监管部门的应对很有针对性,一是制定打假异常名录,对于进入投诉异常名录的人员,在处理投诉举报、信访、信息公开、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监察事项时与普通消费者或者举报人进行适当区分,对其相关举报一般不予奖励。而当其在职业索赔、职业举报过程中存在失信行为时,将依法加强联合信用惩戒。二是在司法实践方面,建立了“职业打假人甄别预警”应用场景,当发现索赔金额超过合法权益范围或合理范围,或索赔多次且数额较大,主观上具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并且使用欺诈、胁迫等手段的,可认定构成敲诈勒索罪,以加大震慑力度。
这一套组合拳大大压缩了职业打假的生存空间。尤为重要的是,避免了职业打假导致的行政资源和司法资源浪费。过去,无论是一线监管还是后续的司法程序,哪怕明知对方目的是牟利,却也无可奈何,该走的程序还得走,该消耗的资源还得消耗。现在线上炒股融资平台,借助一系列监管操作,这种局面有望得到缓解。尽管过去有关职业打假的法律认定引发了一定争议,但在现实中,监管部门其实总结了丰富且可靠的经验,尤其是行政执法在应对职业打假过程中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不出意外,上海监管部门的类似摸索,今后会具有非常高的实践价值。